什么是ICD-O3编码?
ICD-O3 (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for Oncology third edition,ICD-O3)是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第三版。它是一个既有解剖学部位、又有形态学编码系统的双重分类体系,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肿瘤随访登记的数据收集系统和医疗实践中。
它于1976年被WHO正式发布并应用(ICD-O1),而分别于1990年(ICD-O2)和2000年(ICD-O3)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版本更新,而ICDO3也于2019年5月份更新到了第二版(ICD-O3.2),并被推荐应用到肿瘤登记工作中。而ICD-O工作组也正着手ICD-O4的撰写工作,预计于2023年8月份完成,届时ICD-O编码的形态学编码也会增加至5位。
一套完整的ICDO3编码由四部分组成,共10个数字或字符,分别为:解剖学部位编码(4位);形态学编码(4位);动态编码(1位);等级或分化程度编码(1位)。每一部分编码代表不同的含义:
参考下图图解。
0.1 解剖学部位编码
解剖学部位编码共4位,以大写字母”C”开头,用以描述肿瘤的原发部位,如(C15.1),字母C后面两位数字描述的肿瘤原发部位的主要部位信息,小数点后面一位数字描述肿瘤的亚部位。比如:C15.1描述肿瘤发生于食管(C15)的食管胸部(C15.1)。编码范围为:C00-C80。
0.2 形态学编码
形态学编码共4位,以大写字母M开头,用以描述肿瘤的细胞学类型和生物学活性,即肿瘤本身的特性。M后面的前3位数字代表组织或细胞类型,例如:809-811代表基底细胞、974代表肥大细胞、817代表干细胞;M后的第4位数字代表形态或性质。
0.3 动态编码
动态编码共1位数字,描述肿瘤的良、恶性,用”/0”、“/1”、“/2”、“/3”、“/6”、“/9”来表示,分别代表不同良恶性信息,具体如下:
- /0: 表示良性肿瘤;
- /1: 表示良性或恶性未肯定(交界恶性);
- /2: 表示原位癌;
- /3: 表示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;
- /6: 表示继发部位的恶性肿瘤;
- /9: 表示恶性肿瘤无法区分原发与否。
0.4 组织学等级或分化程度编码
等级或分化程度编码共1位数字,用以描述肿瘤的等级或分化程度,用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表示,具体意义如下:
编码 | 意义 |
---|---|
1 | I级:高分化或已分化NOS |
2 | II级:中分化或已中等分化 |
3 | III级:低分化 |
4 | IV级:未分化或间变 |
5 | T细胞 |
6 | B细胞/前B细胞/B前体细胞(仅用淋巴瘤白血病) |
7 | 无标记淋巴细胞或非T/非B细胞(M9590-M9989) |
8 | NK细胞 |
9 | 等级或分化程度未确定,未指出或不适用的细胞类型未确定,未指出或不适用的 |
0.5 举例
- C15.9,M8070/32 表示中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
- C16.0,M8140/33 表示低分化胃贲门腺癌
- C16.3,M8490/33 表示胃窦后壁溃疡型印戒细胞癌
0.6 编码的意义
- 标准化:ICDO编码的推行和应用有助于疾病名称的标准化、格式化,也是医院信息管理等临床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;
- 共享性:编码使得疾病信息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;
- 利于管理:编码是医院医疗和管理的依据。